給拖延的自己 vol.02|當我什麼都不想做時,我開始練習和自己說話
04.17.2025
編輯 / Cynthia
📍這篇文章寫給:
你已經什麼都不想做,卻還是忍不住責備自己。
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,不是失敗的證明,而是你在提醒自己「我需要一點溫柔」。
延續上一篇的自我觀察,這一篇我想談談——情緒,特別是那些來得又快又重的時候。
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?
什麼都不想做,只想開啟飛航模式,毫無目的地滑手機、發呆、躺著。
時間大把大把流走,該做的事情沒做完,罪惡感卻開始敲門,
陷入「放空 → 自責 → 打雞血 → 再崩潰」的惡性循環。
總以為自己重啟了、進步了,但過沒幾天,負面情緒就猝不及防地回來,
原本築起的正能量高塔轟然倒塌,然後又自暴自棄地說:「果然我就是這樣的人。」
正能量 vs 負能量?我曾經很困惑
過去的我也無法理解,為什麼大家總是把「正能量」當作唯一真理。
難道有情緒、會累、想放空就是錯的嗎?
後來我才明白,所謂愛自己,不是讓自己變得無懈可擊,
而是允許自己有情緒,有狀態低落的時候,也能被接住。
沒有正負之分,只有你是否能不帶批判地陪自己走過。
畢竟,「愛」不建立在生產力上,
「我」的存在本身,就值得被看見與慶祝。你也是。
愛自己,與告別拖延,其實有關
你可能會問,這跟告別拖延症有什麼關係?
對我來說,是重新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。
不是靠外在的紀律框架,而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,
去理解我到底在抗拒什麼、逃避什麼、害怕什麼。
我不再極度擺爛,也不再極端自律;
不再一味逼迫,也不再任意批判。
我開始試著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節奏,而不是照著誰的方式生活。
建立一種「生活節奏感」的儀式
相較於把一個大任務拆成小目標,我更傾向——
為每一天賦予不同意義,像是這樣:
週一是「擺爛日」
週二是「自我日」
週三是「運動日」
週四是「外稿日」
週五是「英文日」
週六是「事業日」
週日是「外出日」
每天就做那天該做的事,不踰矩、不搶快,
讓生活有一種安靜的節奏,
反而比打滿行事曆來得踏實。
情緒來時,與自己說說話就好
當我又陷入那種「我什麼都做不好」的情緒時,
我學會不急著跳出來,而是先問問自己:
「為什麼我會焦慮?」
「我在逃避什麼?」
「我現在最需要的,其實是什麼?」
然後,用第三人稱的角度看著自己。
像朋友一樣,不催促、不評價,只是陪著。
你會發現,那些情緒也就慢慢鬆動了。
有時候,躺平也是一種療癒。
「透過自我對話,試著尋找出潛意識中抗拒的原因,同時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節奏。」這是屬於我,告別拖延症的第二步。
給拖延的自己,一句話:
「想做事之前,先好好活著就很好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