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拖延的自己 vol.01|不是我沒毅力,只是還沒找到值得堅持的理由
04.15.2025
編輯 / Cynthia
📍這篇文章寫給:
那些曾經一刷卡就決定改變人生、卻又三天後放棄的你。
我們不是沒努力,只是那件事,從一開始就沒和我們對上頻率。
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?
刷了一門昂貴課程、下定決心「這次一定要改變」,
但沒過幾天熱度就冷了,只剩下罪惡感和一筆學費證明自己又失敗了。
我也有,而且好幾次。
「我花了錢,應該會有動力吧?」
某年夏天,18、9 歲的我興致勃勃地繳了近萬元的英文補習費。
從小港搭捷運到高雄車站,心想:「我這次真的會堅持下去。」
結果呢?只上了一堂課,後來再也提不起勁。
那筆靠打工辛苦攢來的錢,就這樣消失在青春裡。
長大後的我,還是會偶爾重蹈覆轍。
繼續花錢買各種課程,從日文、法文、瑜珈⋯等等。
卻也逃不過「三分鐘熱度」的魔咒。
每次都覺得:「這次應該會不一樣吧?」
但幾乎沒有例外。
「是不是我對自己太寬容了?」
有次被朋友說:「你對自己太寬容。」
我聽了有點火,忙不慌辯解道:「我真的很忙、很累耶。」
但心裡卻知道,她也沒說錯。
我也曾因為這樣的循環,陷進深深的自責裡。
甚至告訴自己:「我就是這樣的人吧,我就爛。」
那些我曾經堅持過的事,提醒我:我其實可以
直到我開始練習「學會愛自己」,
我試著轉念,不再只看自己失敗的時刻,
而是回頭看看,那些我真的堅持過的事。
我想起那年為了插大,堅持一年補習、雷打不動地上課;
想起戴牙套的三年,從不怠惰,連牙醫都稱讚我照顧得很好。
這些經驗提醒我,
我其實並不是一個「做不到」的人,
只是我還沒找到自己真正能堅持的方法與理由。
書寫專屬於自己的「使用說明書」
我開始回顧:我當初為什麼能堅持那些事?
是因為明確的目標?成就感?還是來自外界的支持?
我把這些答案寫下來,彷彿為自己寫了一份「操作手冊」:
為什麼有些事,我總是三分鐘熱度;但有些事,卻能堅持很久?
我發現,差別不在於我夠不夠自律,
而是那件事,有沒有真的和我有關。
那些我無法持續的,多半只是為了填補焦慮或從眾而做的選擇,
一開始就沒有太深的情感連結。
而真正走得久的事,反而都有清楚的動機、可見的進展與回饋機制,
還有一種「這是我願意為自己做的事」、
甚至是「這就是我人生下一步」的感覺。
我不是不夠堅持,
我只是需要一個值得堅持的理由。
不是突然變得自律,而是重新學會怎麼和自己好好相處。
想說給你,也想說給過去的自己:
「對自己寬容並沒有錯,畢竟我是我,世界唯一的我。你也是你,世界唯一的你。」
這是我告別拖延症的第一步。
給拖延的自己,一句話:
「請允許自己停下來,哪怕只是為了聽聽自己到底怎麼了。」